与过去的3年一样,在2017年秋季的这个新学期,矿业学院又迎来了新的一届矿业学子,这是学院的第四届学生。这也意味着,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首批矿业学子将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业,告别母校,奔赴他们新的人生旅程。同学们成长的这些日子,也是矿业工程学院成长的日子,学院与矿业师生共同成长,矿业师生共同见证着学院的进步。
注重人才引进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成立之初的矿业工程学院(原名“采矿工程学院”),只有4名在职教师,没有一位博士,没有一位教授。在学校大力引进人才的政策激励下,学院全体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人脉资源,与母校、与同学、与校友广泛联系,加强宣传,从2014年9月开始引进第1位采矿工程专业博士起,截止到目前,通过公开招考、简化程序引进,全院共引进博士15名,引进教授2名,引进硕士3名,晋升教授1名,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员2名,晋升副教授6名,全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47%,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始终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注重引进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专任教师,引进的博士队伍中,有60%来自于各行业研究院所或从事过采矿、安全生产一线工作、安全管理工作,2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海纳百川,广聚人才,为学院顺利开展本科教学和从事专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院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在前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不利情况下,全院教师统一思想,集中力量,于2014年成功申报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2016年成功申报了采矿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全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97名,按培养方案有序开展本科教学。
学院在注重申报专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建设工作,安全工程专业于2015年底被省教育厅立项作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加强建设;继2016年我院安全工程专业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获批贵州省一流课程后,今年,我院又有采矿工程实践教学平台获批贵州省一流平台(培育)、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再次获批贵州省一流课程。
2016年,学院在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重大研究项目申报中取得突破,张开智教授的“矿山动力失稳事故多参量动态预警系统研究”与马林联教授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关键技术研究”均获立项资助,资助金额各为20万元。
规范教学,特色教学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实验项目驱动法的本科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现工科办学特色。学校分管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学生项目驱动法混合教学改革,教学事迹得到中国新闻网报道。
注重实验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5—2017年3年间,我院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共立项3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7项。学院已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参与到“大创”及各级创新创业类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40余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学院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多次获奖,仅上一学期,学院就有1名教师夺得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2名教师分别夺得学校教学竞赛两个项目的一等奖;2016年,学院教师申报的校级教改项目立项6项,位居全校各学院之首,获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项。
科学研究成果喜人,项目质量不断提升
几年来,我院科研立项与到帐经费不断提升,到帐经费由2014年的7万元提升到2016年的140万元,增幅20倍,且2016年首次实现纵向经费与横向经费各占50%,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立项质量也显著提高,2015年我院首次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目前,我院立项纵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校联合基金8项、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6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院有3个项目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立项,占贵州总立项数一半,扩大了立项渠道,学院的影响得以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我院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初评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我院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年来,我院教师共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及行业协会科技奖励8项,其中以九州网页版为完成单位的有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