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学院党总支围绕“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个关键,狠抓党员学习教育这个基础,努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开启“精点课堂”,让每名党员都成为讲授者
传统的政治理论集中学习方式多是“领导念,大家听”,较大程度上存在着一念了之、一听了之的现象,不求“听得进”,但求“应付过”;学习内容多以“规定动作”为主,广大党员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情况,让支部每位党员教师都能关心、用心于党员学习教育,做“参与者”而不是“旁听者”,学院积极探索“人人都是讲授者”的党课学习方式,用微党课的模式打造“矿业工程学院党课精点课堂”,让学院每名党员都有机会走上党课讲台。具体方式为,在每次学院集中政治理论学习时,由一名党员教师为大家讲授党课,党课主题由讲授者在原则范围内自主选择确定,时间10分钟左右,用短小精悍的精点课堂,与大家分享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实际工作、先进典型等的领悟与感受。这种党课方式,丰富了党课内容,减少了泛泛而谈,有利于增强党课吸引力,提升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支部党课搬上“云端”
针对支部党员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教学时间分散,不易集中的情况,采取“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除定时、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外,在矿业工程学院网站“党建工作”栏目中开辟“学习园地”、“两学一做”、“政策法规”等专栏,及时发布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党中央以及省委等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等学习资料,要求学院全体党员进行自学;采取“云上党课”的方式,在学校易班网站建立矿业工程学院的网络党支部,不定期开展网络专题学习讨论,或利用学院QQ工作群,传送需要学习的专题内容,供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开展网上讨论。这样的学习教育方式,使支部党员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讨论,弥补了集中学习在时间、空间上存在的局限,成为集中学习的有益补充。
借鉴翻转课堂模式,让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在集中学习讨论之前,支部给出学习讨论的主题,并通过学院网站、微信、QQ工作群等,将涉及学习主题的一些精品视频、讲话原文、相关资料进行分享,让支部党员带着问题进行浏览和学习,在此基础上,组织集中学习讨论。讲授者在集中讲授时不再赘述那些细枝末节,只择其精要进行解读和强调,大大降低了因宣读冗长的文件、讲话等所造成的学习者的厌学情绪,学习过程中全员参与讨论,避免了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这种学习教育方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党课“教师”——单一的讲授者,转移给“学生”——学院广大党员,将“个别视角”的“授课”变为“多视角”知识点和认识、见解的汇聚和碰撞,亦讲授亦讨论,有利于将政治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与党员进行平等交流,增强互动,增强学习效果。
开展“主题联学”,让学习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由于教学部门工作的特性,大多数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主要是“会议室里听、书本上面读、网络上面看”,还存在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为弥补这一不足,帮助党员教师走出学院、走出学校,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学院党总支组织“开放式”的党组织生活会,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联学”活动。如:2016年10月19日,在“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中,组织党员教师前往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与县委宣传部支部联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座谈会,学习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开展“两学一做”的先进经验,促进学院党建工作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务实有效开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听到基层党组织党员“真人”讲述,还能走进基层党建的典型示范点看真情实景,亲身感受党建工作把虚功做到实处的神奇力量,通过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今后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也加强了学院教师与地方、企业的接触,让学院党员、教师更加了解省情、了解地方和企业的需求,寻找院地合作的“结合点”,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力、技术等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实现共赢,使支部党建工作“化无形为有形”,真正达到“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效果。
“非正式”教育融入日常,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除了各种形式的有计划的学习教育活动外,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开展“非正式”的即时教育,努力做到支部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持续不间断,以达到潜移默化提升支部党员思想意识水平的效果。如:2016年10月中旬,学院组织教师到贵州高矿重工有限公司进行业务交流考察的过程中,专门对该公司“共产党员先锋岗”、“一党员一承诺”等工作情况进行了参观学习和调查了解,并带领老师们到当地党建扶贫示范项目点进行考察,让老师们现场感受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做法、目睹基层党员的实际行动、聆听受惠群众的真切感受、感悟党建工作的强大力量。又如:2016年7月底,学院教师带队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途中路过苟坝会议革命遗址,老师们抓住这一契机,在遗址现场对学生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即时性的学习教育,虽没有专门的准备,但因时、因地、因事而发,针对性强、现实性强、现场感强,师生党员乐于接受,感受直观、深刻,效果明显,成为集中学习教育之外的特色和亮点。